面临考验:“惠民保”能否继续普惠? 时间: 2021/2/3 8:21:10 浏览量: |
在过去一年中,“惠民保”成为健康险领域当之无愧的一匹“黑马”,进入2021年后其热度依然不减。1月28日,“春城惠民保”产品正式在昆明市启动上线。作为一款普惠型商业补充健康保险,“惠民保”在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惠民保”的保障期限为1年,今年全国各地所推出的产品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以及是否会面临续保考验和赔付压力都备受行业关注。《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研究机构以及业内众多专家都对“惠民保”该以怎样的方式继续发展给出了分析和建议,同时监管部门也在加紧从制度层面对市场乱象进行规范。 市民“盲买”同质化产品 追根溯源,“惠民保”原型是2015年,由深圳市医保局推出的“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但期间因为百万医疗险的崛起,这款产品并未在全国激起浪花。直到2020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才给“惠民保”按下快进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6日,全国有超过230个城市推出“惠民保”产品,仅去年12月就有80多款产品上线。 蜗牛保险近日发布的《百城惠民保深度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惠民保”竞争提速,同质化初显。比如拥有“工惠保”“甬惠保”“市民保”三款产品的宁波人民就很犯难。苏州、福州等十几个城市也存在两款以上的类似产品。 “低门槛、低保费、高保额、可带病投保……”随着这些宣传语反复出现在公众视野,跟风购买“惠民保”形成一种“潮流”。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不少民众在投保时,心中还是会有这样的疑虑:“如此低的价格保险公司明摆着亏钱,担心后期理赔会不会比较困难。” 实际上,“惠民保”也设置了2万元至3万元的免赔额,也就是说在医保报销之后,先扣除自费部分的2万元至3万元,剩余部分才可报销70%至80%。总体算来,住院总费用在5万元至7万元以上才能用到“惠民保”。高免赔额的设置大大降低了“惠民保”的赔付率。以成都“惠蓉保”为例,去年7月的理赔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8月3日,在1323件理赔申请资料中,仅31件达到理赔标准,理赔率为2.3%,理赔金额约23万元。而对应的参保人数为301万人,保费收入约1.8亿元。 再看整体市场覆盖情况,《报告》揭示出“惠民保”呈现遍地开花、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虽然全国参保人数激增至超3000万人次,深圳的参保率超50%,但在大多数城市,当地“惠民保”参保人数仅占医保参保人总量的1%至15%,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争议集中在可持续性问题 对于覆盖率远不及社保,但普惠性又与社保一致的“惠民保”来说,如何健康合理地持续运营尤为重要,逆选择风险与盈利亏损是探讨最为集中的两个方面。 上述《报告》指出,“惠民保”产品目前存在参保率低、冒充政府指导名义、可带病投保导致赔付风险高的经营问题。水滴保险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分析》报告则预判,不同城市的“惠民保”今年可能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也许会因为亏损难以为继。 在此前的采访中,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由于保费低,参保门槛低,“惠民保”本身很难实现盈利。因此,多数保险公司看重的是其获客能力,希望在此基础上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销售。但在各类相继进场的保险公司中,有国内排名靠前的巨头,也有地方性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同的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线上服务、二次开发等方面实力差距较大。 最为关键的是,投保门槛偏低容易吸引身体状况不佳者投保,也就是产生所谓的逆选择风险。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惠民保”为自主参保缴费,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不能购买普通保险产品的用户更可能参保。这使得保险公司盈利更加困难,后期有可能追加保费或降低保障,而这些措施又会减少产品的吸引力,有更多选择低风险的参保人可能会退出,进一步提高“惠民保”整体的用户风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保险公司因为经营成本太高而退出市场,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规范发展将提升普惠价值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承保企业来说,解决产品亏损的方式之一是对产品本身进行迭代升级,使定价更为合理,不断获得用户触达以加深二次转化的机会。而对于政府而言,则可以深入推进多层次医疗体系建设,消费者也能获得更好的产品体验,参与三方都会获益。 在服务端,目前越来越多第三方平台的参与使得“惠民保”的运营模式逐渐由“政府+保险公司”过渡到“政府+多元化公司”,保险、医、药、健康管理等多个产业、环节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加之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助力,“线上+线下”的服务体验可以让市民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价值的普惠型健康保障。 面对“惠民保”产品竞争愈发激烈,市场乱象的出现以及盈利压力等问题,有专家提出全局统筹管理的观点。目前“惠民保”多采用“一城一策”模式,也有“一省一策”和全国可保产品,但承保地域范围的扩大对其推广和运作所产生的影响仍有待观察。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认为,“惠民保”产品的设计和运作与各地医保目录、医保支出情况等密切相关,而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保政策及医保目录、居民年龄结构及医疗费用分布等都存在较大差异,全局统筹比较困难。况且差异化的定价及保障内容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惠民保”的未来发展应更多立足于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中间形态”。 但无论如何,鼓励及规范“惠民保”发展应双管齐下。2020年11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鼓励保障方案体现地域特征,同时要求产品设计开发和管理应严格遵守监管制度,做好保费测算和费率厘定,科学确定价格。并明确将查处恶意价格竞争、夸大宣传、风险提示不足等行为。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报告》还结合网络互助情况分析认为,“惠民保”和网络互助虽然都有价格便宜、门槛低等产品特性,都容易受到欠缺保险知识、拥有保障刚需的市民青睐,但前者受政府指导,有望逐步成为网络互助的替代品。
|
上一篇:保险业须取信于消费者重塑行业形象 下一篇:2020年保险集团本级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发布 6家获评B级 4家获评C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