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月CPI持续回落 美联储与通胀的较量已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时间: 2020/10/20 21:20:55 浏览量:          

  近年来,如何有效提振通胀,成了摆在美联储面前的一道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一路下跌,一直维持在1.6%至2.4%之间。在此期间,即便失业率曾跌至3.1%,美联储不断加码货币宽松政策,但核心CPI一直处于低位。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联储推出了史无前例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但仍未显著拉升通胀。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美国9月CPI仅环比上涨0.2%,低于8月的0.4%,自6月以来增速持续回落。这显示出美国经济复苏缺乏动能,也预示着美国或将长期处于超低利率,美联储与通胀的较量已经演变为一场持久战。

  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美国经济深陷低通胀困境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暴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美国作为疫情“震中”,上半年经济受创尤为严重。今年3月至5月,美国CPI出现显著下滑,其中4月CPI环比下降0.8%,创2008年12月以来最大环比降幅,主要是受到能源、服装和旅游相关价格大幅下滑的影响。6月以来,随着复工复产,美国CPI实现环比上涨,6月至7月环比涨幅达到0.6%。

  不过,8月CPI走势开始出现变化,该月涨幅回落至0.4%,9月继续回落至0.2%。具体分项来看,交通运输项、服装项和娱乐项是9月CPI环比数据回落的核心影响因素,分别拖累CPI数据0.05个、0.04个和0.03个百分点。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团队认为,整体来看,美国通胀表现符合预期,随着美国疫情管控措施的放松,需求持续好转,美国通胀此前持续回升,而需求集中释放后趋于稳定,新的财政刺激方案陷入困境对物价的提振作用下降,故美国通胀环比增长出现回落。该团队进一步表示,二季度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破坏,导致之后几个月通胀指标持续下降,通缩压力非常大,不过随着经济的修复,通缩压力将消失。

  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美国就已经陷入了低通胀困境,即使是在2017年全球经济腾飞、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大幅下降时,通胀依然不见起色。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胀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通胀应随之攀升,但这一经济学定律在近年的美国似乎已经失效。

  广发证券宏观分析师张静静认为,美国的低通胀困境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首先,由于美国通胀主要受能源、居住与进出口商品价格影响,因此,失业率降低无法引起高通胀,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长期失效;其次,受全球产业转移、人口老龄化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的影响,持续的货币宽松也没有引起高通胀,反而令金融资产价格膨胀,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贫富分化。

  经济复苏显露疲态

  美联储或将长期维持超低利率

  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已显露疲态。得益于三季度的经济快速反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上调了2020年对美国经济的预期,预计今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萎缩4.3%。不过,该组织同时下调了2021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预计明年美国GDP增长3.1%,较6月预测时下调1.4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复苏的道路将比想象中更加困难。目前,美国经济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反弹带来的二次冲击,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华尔街机构已陆续将四季度美国GDP增速下调至5%以下。美国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10月18日接受采访时直言,虽然美国经济的一些领域正在强劲复苏,但另一些领域仍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困境。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则表示,美国经济需要再过一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

  而由于财政刺激政策的缺位,使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成了支撑经济复苏前景的“孤木”。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在全球央行年会中公布了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计划,放宽了对通胀的要求,允许其在一段时间内超过2%,只要平均通胀水平达到2%即可,这意味着即使通胀超过目标水平,美联储仍可持续宽松政策,这为美联储长期维持超低利率提供了保障。

  目前来看,美国通胀并未显示出强劲的反弹迹象,美联储对于经济强劲复苏带来通胀快速上涨的担忧似乎为时尚早。对于未来的政策路径,美联储内部存在分歧。大部分美联储官员强调,经济复苏已经出现放缓迹象,且就业市场依旧压力明显,因此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宽松以推动通胀。

  整体而言,宽松的“鸽”派在美联储内部仍是主流,克拉里达上周明确表示:“未来在没有其他指标表明通胀有可能升至目标以上水平的情况下,低失业率本身并不足以引发货币紧缩政策。”暗示美联储将长期维持超低利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深度萎缩和企业、政府高杠杆的背景下,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对美国经济十分重要,这不仅有利于经济恢复,而且有利于维持企业和政府债务持续。

 

 
上一篇: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 过度刺激政策“后遗症”须关注 下一篇: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