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养老保障? 时间: 2020/9/24 19:54:20 浏览量: |
“即使企业对福利保障能激励员工有着高认同度,也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精力在员工的福利保障上,但员工对于企业福利的感知及体验度却始终没有达到预期。44%的受调研企业认为,员工对于企业所搭建的福利保障计划感知度低;而站在员工的视角,有六成以上的员工认为,目前社会保障和单位提供的保障无法满足当前需求。”
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养老保障?针对这一问题,尼尔森(中国)对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河南、山东与四川等地区的大中型企业及员工进行了调研。9月23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社科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指导,泰康保险集团委托尼尔森(中国)调研的《中国企事业员工医疗养老保障白皮书》正式发布。 之所以关心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情况,源于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由国家基本层保障、企业补充层保障、个人补充层保障“三支柱”共同构建,而企事业单位不仅是第二支柱的付费主体,也在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中发挥着代收代缴、规划引导的重要作用。 97%的大中型企业:已搭建企业补充层保障 《白皮书》指出,目前多数大中型企业已搭建企业补充层保障,并逐步提升保障力度、完善保障范围并惠及员工家人。调查显示,97%的大中型企业已为员工搭建不同程度的企业补充层保障,年人均保费为2123元;70%的企业将补充保障延伸到了员工家属,特别是对员工子女的覆盖率最高,达59%。 从保障类型来看,为员工提供补充医疗保障是主流,但对补充养老的重视和投入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不到一半的被调查大中型企业为员工提供年金或补充养老保险。此外,企业为员工投保意外险的比例最高,占比75%;其次为重疾险与医疗险,占比分别是58%和57%;寿险覆盖率相对最少,占比仅为31%。
从不同企业性质来看,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在养老金方面表现突出,而外企、合资企业在意外险、重疾险与寿险的配置上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例如,外企为员工投保重疾险的占比67%,国企和民企分别为57%、50%。民企除了意外险以外,其他险种的覆盖水平相对较低。 27%的员工:国家与单位保障能满足需求 对企业来说,为员工搭建医养保障体系不仅是一份社会责任,更能帮助企业合理规避用工风险,提升员工的满意度与敬业度,使企业在人力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力。但从现状看,有44%的企业认为,员工对企业提供的医养保障感知度低,同时,企业提供的补充保障和员工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 “补充保障不足”是员工主要担心的问题。《白皮书》显示,仅有27%的员工认为,目前国家与单位提供的保障能满足需求,且这种认知在各个年龄段都存在。“保障类型不匹配”也是调查显示的突出问题,企业更倾向于提供意外险,但员工本人和家庭对重疾险的需求更大。
在员工医养保障需求激增、补充保障感知度和获得感双低的情况下,《白皮书》建议企业可优先考虑搭建员工自选福利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规划引导作用,撬动员工补充第三支柱个人保障,最大限度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保障需求。 80%的员工:商业保险可解决生病时庞大支出 员工自选福利保障是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为员工提供自愿、自选、自费的个人保障福利“团购”方案,让员工及其家庭通过企业引入的渠道购买性价比更优的保障产品。 《白皮书》针对员工自选福利的调查数据显示,56%的被调查企业已搭建了员工自选福利保障,在尚未搭建员工自选福利保障的企业中,也有23%明确表示出尝试意愿。 对于员工自选福利保障,企业和员工之间存在“误解”。49%的企业认为,员工可能没有自行购买保障的需求。而实际上,当家庭成员发生重大疾病时,80%的员工认为,商业保险是届时可以帮助其家庭解决重疾庞大的费用支出的重要办法之一。而且,在调研中,员工了解到自选福利保障平台的理念后,有87%的员工在不同程度上表明愿意在平台上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保障产品。
|
上一篇:前8个月保险资管产品注册规模同比增长51% 下一篇:众安保险CEO姜兴:云计算是保险科技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